[11] 黄涛:《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260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2] 谭永祥:《歇后语新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13] 谭永祥:《歇后语新论》,179~180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4] [美]丹·本-阿默思:《承启关系中的“承启关系”》,张举文译,载《民俗研究》,2000(1)。
[15] 张士闪:《竞智斗趣话灯谜》,12、13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6] 鹤岩:《谈谈“谜语”》,载《文艺学习》,1955(10)。
[17] 钟敬文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民间文学集》(1840—1919),“导言”,18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第十章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属于民间意识形态,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个不可分的体系。民间信仰是指民众在自然的生活形态中形成的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物象的信奉与祭拜,范围涉及原始信仰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的世俗化、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民众的巫术行为。民间信仰是民众的精神生活世界,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常常通过构建起来的象征系统得以表述。这些象征系统,反映了人们的信仰观念和表达信仰的生活范式和操作规范。一方面,民间信仰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